最新网址:isxww.com
字:
关灯 护眼
爱书网 > [大唐]武皇第一女官 > 278、何必走那条路(宗亲 皇帝你这是诽谤...)

278、何必走那条路(宗亲 皇帝你这是诽谤...)

而此事后,媚娘曾与姜沃道:"陛下此举,是为了安朝堂。更是为了安我之心,让我将来不要不舍得还政。"</p>

宗亲的话,到底还是有一句,戳到了皇帝心中隐约的担忧。</p>

若是将来新帝年长并能理政,而太后却舍不下权柄,始终不肯还政如何?若是闹出一家子骨肉相残的流血之事来,陛下岂不痛惜?</p>

皇帝在彻底废除郇王一脉为储君的希望后,曾与天后谈过此事。</p>

"媚娘,之后继任之君,必是你我之血脉。"皇帝不必说完,媚娘就懂他的意思。</p>

待到子孙能挑起这天下,就如同周公一般,还摄政之权吧。</p>

毕竟都是他们的骨血,媚娘总是唯一的太后,也无需如权臣一般,担忧交权之后的安危之事。</p>

既如此......</p>

"何必走血路呢?"</p>

媚娘听完了皇帝的话,只是笑笑:"陛下放心。"</p>

他们是一路同行者,但他到底不是最了解她的人,或者说,不能感同身受。</p>

对皇帝而言,这权力是自然而然的事情,他就是帝王,再病弱,也有一言九鼎的权力。</p>

所以直到现在,宗亲们还是会选择用勾起帝王疑心的话术来生事,正是他是皇帝,依旧能'拿回'权力。</p>

所以当年......哪怕已经二圣临朝多年,她更参与政事良久,甚至走到了摄政前夕,然而只是太子的一句怀疑,皇帝的一番权衡,她依旧连她最信任的人都保不住。</p>

她不是非要去走一条血路。</p>

她早就退无可退。</p>

是,依皇帝的说法,她永远是太后。哪怕交权应当也不会有生命危险。但新帝对母亲要敬重,可要处置一个臣子,是不是太简单了?要公主去和亲是不是太简单了?</p>

她的挚友,她的女儿,她在乎的一切,她已然付出了多年心血的江山社稷......她只相信自己,不能不愿也不会付与旁人。</p>

这次宗亲对她的攻讦,只会让媚娘越发确定,她要走的路只有一条了。</p>

不管是不是血路--</p>

从此后,她不再做'被授予'权力的那个人。</p>

不再做'替人'治天下的那个人。</p>

掌帝王权,行帝王事,当为帝王名!</p>

**</p>

而这一年的十月,姜沃在礼部的贡举名单上,看到了一个很熟悉的名字--陈子昂。</p>

看到这个名字,姜沃不可避免的想起了那首《登幽州台歌》。</p>

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啊。</p>

不管史册上陈子昂写出那首诗,究竟是什么缘故,感慨的又是何人何景。</p>

但姜沃一直觉得,对于见过武皇,在武皇手下做过官员,甚至为武周一朝的建立写过《上大周受命颂表》的陈子昂......这首诗,写的是武皇。</p>

而且是那个最终发现自己后继无人的武皇。</p>

以武皇的政治智慧,在她最终选择再次立李显为接班人的时候,她应当就明白了,武周,终究只会有她一代了,所以--</p>

"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。"</p>

"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。"</p>

史册之上,千百年过去了,在某种意义上,武皇依旧是孤身一人。</p>

姜沃点了陈子昂的名字,对礼部尚书许圉师道:"这个人我想见一见。"</p>

这次或许陈子昂还会写出这首诗。</p>

但于她的帝王来说,不会再是'后不见来者,天地独怆然'。</p>

太子妃上书恳切请命,不但提及东宫薨逝不足年,便有天象异兆,可见此兆应在东宫,更提及太子英魂曾托梦于她,令她为国勿念己身,当舍宅置观,为国祈福。</p>

帝后闻之,甚嘉太子妃忠孝之心。</p>

再有太史局占得太子妃命格相宜,于是这一年秋日,太子妃离宫入太清观为国祈福,赐道号延真。*</p>

而在宗亲们震惊且沮丧地认识到,皇帝在宗亲和天后之间,到底还是选择了天后,在他们无比艰难消化了这个失败后,发现......他们觉得这事儿已经完了,然对皇帝来说,这事儿才刚开始!</p>

九月的大朝会,皇帝罕见上朝来了。</p>

皇帝若不上朝,龙椅就一直空置,天后也只会坐在龙椅侧后方另设的座椅之上。</p>

因此这些年,朝臣们都有点习惯了,向丹陛之上天后回话,身子要向一侧偏一下。</p>

而今日皇帝撑着病体上朝,显然是有大事要宣布。</p>

果然,皇帝开门见山,先说了太子薨逝后,对储位的安排。</p>

但并未指定人选,只道周王殷王都才入朝不久,如今又有皇孙年幼贤愚未定,储位之事他与天后会斟酌再定,群臣勿复为此谏之,当各安署衙公事。</p>

言下之意:别催了,现在不立太子,都别蹿腾这件事了,收收心好好办差。</p>

朝臣们均哑然:虽说他们觉得以皇帝现在的身体状况,还是不要再斟酌拖延,应当早定储君比较好。</p>

但......这话谁都不敢说!</p>

甚至正因为皇帝身体不好,这话才越发不敢说。</p>

谁能直接问到皇帝脸上去道:陛下,我们瞧着你这身体不太行,比较难等到皇孙不年幼,您要不赶紧选一个?</p>

那别说见到新的太子了,只怕明天的新太阳都见不到。</p>

寻常朝臣们不敢劝,而几位宰相是已然听过皇帝的遗诏,清楚皇帝的心思,所以不必劝。</p>

尤其是在几位宰相看来,按序齿来选太子的话,周王实在是......只能说人还不错。</p>

其余的嘛,从周王最挚爱的斗鸡之事上就能看出,周王连专研的斗鸡也总输啊!</p>

所以说这世上人比人真是气死人,明明是嫡亲的爷孙,差距就是这么大--先帝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文治武功上,但就算如此,他闲暇之余才玩的斗鸡走马射猎等玩艺,也比周王此时专研斗鸡的水准强--这是得到过先帝年间就在朝为官的几位宰相一致认证的。</p>

因此,几位宰相都觉得,还是如皇帝所言,在东宫事上慎重些更佳。毕竟太子不比旁的,一旦立了,再废就是动摇国本的大事了。</p>

然而皇帝宣过对储位的安排,这场朝会的重头戏竟然还不算完。</p>

在宗亲都放弃以天象祸兆来攻讦天后之后,皇帝却主动提起了此天象。</p>

"诸宗亲倒是提醒了朕,如今东宫空悬,恐有异心之人于国不安。"</p>

皇帝久违地提起了自己的两个庶子--久到很多朝臣都恍惚了一下,是啊,皇帝还有两个更年长的儿子呢!</p>

废太子李忠已经废为庶人,但李素节还是郇王,现居于申州(河南信阳),据闻在当地还颇有贤名。</p>

而皇帝很快下诏,多亏宗亲们提醒,为天象和合,国本稳固,他得对郇王做出新的安排--诏令郇王与其子嗣长禁于雷州(广东,即大唐边境),终身不得出。</p>

宗亲们:......</p>

我们才不是这个意思!陛下你这都不是曲解,这简直是诽谤啊!</p>

且陛下此举,完全废掉最后一点庶子为继承人的希望,岂不是更加重了天后的分量?!</p>

韩王李元嘉刚站出来道:"陛下不......"不可二字还没说完,便被皇帝打断。</p>

皇帝似乎没看到叔叔举着笏板出列了一样。</p>

他只是点了几个宗亲的名字--按照大唐五个边境大都护府,皇帝就挑了五个此番攻讦天后最厉害的宗亲去描边:"朕久婴风疾,病与年侵,朝中事多委天后。四夷为乱之时,天后废寝忘食烧灯续昼略无可歇。"</p>

"今既有荧惑冲星,边境不安之兆,诸宗亲享国之供奉,自当为国尽忠,便去镇守边疆为国祈福吧。"</p>

被点到名的几位宗亲大惊失色,连忙出来叩首求饶,韩王李元嘉趁机悄悄退了回去。</p>

偏生皇帝这会子又看见他了,直接点名道:"是了,韩王叔方才站出来,是想说些什么?"</p>

李元嘉表示自己什么也没想说,刚才出列就是想说陛下圣明。</p>

**</p>

而此事后,媚娘曾与姜沃道:"陛下此举,是为了安朝堂。更是为了安我之心,让我将来不要不舍得还政。"</p>

宗亲的话,到底还是有一句,戳到了皇帝心中隐约的担忧。</p>

若是将来新帝年长并能理政,而太后却舍不下权柄,始终不肯还政如何?若是闹出一家子骨肉相残的流血之事来,陛下岂不痛惜?</p>

皇帝在彻底废除郇王一脉为储君的希望后,曾与天后谈过此事。</p>

"媚娘,之后继任之君,必是你我之血脉。"皇帝不必说完,媚娘就懂他的意思。</p>

待到子孙能挑起这天下,就如同周公一般,还摄政之权吧。</p>

毕竟都是他们的骨血,媚娘总是唯一的太后,也无需如权臣一般,担忧交权之后的安危之事。</p>

既如此......</p>

"何必走血路呢?"</p>

媚娘听完了皇帝的话,只是笑笑:"陛下放心。"</p>

他们是一路同行者,但他到底不是最了解她的人,或者说,不能感同身受。</p>

对皇帝而言,这权力是自然而然的事情,他就是帝王,再病弱,也有一言九鼎的权力。</p>

所以直到现在,宗亲们还是会选择用勾起帝王疑心的话术来生事,正是他是皇帝,依旧能'拿回'权力。</p>

所以当年......哪怕已经二圣临朝多年,她更参与政事良久,甚至走到了摄政前夕,然而只是太子的一句怀疑,皇帝的一番权衡,她依旧连她最信任的人都保不住。</p>

她不是非要去走一条血路。</p>

她早就退无可退。</p>

是,依皇帝的说法,她永远是太后。哪怕交权应当也不会有生命危险。但新帝对母亲要敬重,可要处置一个臣子,是不是太简单了?要公主去和亲是不是太简单了?</p>

她的挚友,她的女儿,她在乎的一切,她已然付出了多年心血的江山社稷......她只相信自己,不能不愿也不会付与旁人。</p>

这次宗亲对她的攻讦,只会让媚娘越发确定,她要走的路只有一条了。</p>

不管是不是血路--</p>

从此后,她不再做'被授予'权力的那个人。</p>

不再做'替人'治天下的那个人。</p>

掌帝王权,行帝王事,当为帝王名!</p>

**</p>

而这一年的十月,姜沃在礼部的贡举名单上,看到了一个很熟悉的名字--陈子昂。</p>

看到这个名字,姜沃不可避免的想起了那首《登幽州台歌》。</p>

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啊。</p>

不管史册上陈子昂写出那首诗,究竟是什么缘故,感慨的又是何人何景。</p>

但姜沃一直觉得,对于见过武皇,在武皇手下做过官员,甚至为武周一朝的建立写过《上大周受命颂表》的陈子昂......这首诗,写的是武皇。</p>

而且是那个最终发现自己后继无人的武皇。</p>

以武皇的政治智慧,在她最终选择再次立李显为接班人的时候,她应当就明白了,武周,终究只会有她一代了,所以--</p>

"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。"</p>

"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。"</p>

史册之上,千百年过去了,在某种意义上,武皇依旧是孤身一人。</p>

姜沃点了陈子昂的名字,对礼部尚书许圉师道:"这个人我想见一见。"</p>

这次或许陈子昂还会写出这首诗。</p>

但于她的帝王来说,不会再是'后不见来者,天地独怆然'。</p>

太子妃上书恳切请命,不但提及东宫薨逝不足年,便有天象异兆,可见此兆应在东宫,更提及太子英魂曾托梦于她,令她为国勿念己身,当舍宅置观,为国祈福。</p>

帝后闻之,甚嘉太子妃忠孝之心。</p>

再有太史局占得太子妃命格相宜,于是这一年秋日,太子妃离宫入太清观为国祈福,赐道号延真。*</p>

而在宗亲们震惊且沮丧地认识到,皇帝在宗亲和天后之间,到底还是选择了天后,在他们无比艰难消化了这个失败后,发现......他们觉得这事儿已经完了,然对皇帝来说,这事儿才刚开始!</p>

九月的大朝会,皇帝罕见上朝来了。</p>

皇帝若不上朝,龙椅就一直空置,天后也只会坐在龙椅侧后方另设的座椅之上。</p>

因此这些年,朝臣们都有点习惯了,向丹陛之上天后回话,身子要向一侧偏一下。</p>

而今日皇帝撑着病体上朝,显然是有大事要宣布。</p>

果然,皇帝开门见山,先说了太子薨逝后,对储位的安排。</p>

但并未指定人选,只道周王殷王都才入朝不久,如今又有皇孙年幼贤愚未定,储位之事他与天后会斟酌再定,群臣勿复为此谏之,当各安署衙公事。</p>

言下之意:别催了,现在不立太子,都别蹿腾这件事了,收收心好好办差。</p>

朝臣们均哑然:虽说他们觉得以皇帝现在的身体状况,还是不要再斟酌拖延,应当早定储君比较好。</p>

但......这话谁都不敢说!</p>

甚至正因为皇帝身体不好,这话才越发不敢说。</p>

谁能直接问到皇帝脸上去道:陛下,我们瞧着你这身体不太行,比较难等到皇孙不年幼,您要不赶紧选一个?</p>

那别说见到新的太子了,只怕明天的新太阳都见不到。</p>

寻常朝臣们不敢劝,而几位宰相是已然听过皇帝的遗诏,清楚皇帝的心思,所以不必劝。</p>

尤其是在几位宰相看来,按序齿来选太子的话,周王实在是......只能说人还不错。</p>

其余的嘛,从周王最挚爱的斗鸡之事上就能看出,周王连专研的斗鸡也总输啊!</p>

所以说这世上人比人真是气死人,明明是嫡亲的爷孙,差距就是这么大--先帝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文治武功上,但就算如此,他闲暇之余才玩的斗鸡走马射猎等玩艺,也比周王此时专研斗鸡的水准强--这是得到过先帝年间就在朝为官的几位宰相一致认证的。</p>

因此,几位宰相都觉得,还是如皇帝所言,在东宫事上慎重些更佳。毕竟太子不比旁的,一旦立了,再废就是动摇国本的大事了。</p>

然而皇帝宣过对储位的安排,这场朝会的重头戏竟然还不算完。</p>

在宗亲都放弃以天象祸兆来攻讦天后之后,皇帝却主动提起了此天象。</p>

"诸宗亲倒是提醒了朕,如今东宫空悬,恐有异心之人于国不安。"</p>

皇帝久违地提起了自己的两个庶子--久到很多朝臣都恍惚了一下,是啊,皇帝还有两个更年长的儿子呢!</p>

废太子李忠已经废为庶人,但李素节还是郇王,现居于申州(河南信阳),据闻在当地还颇有贤名。</p>

而皇帝很快下诏,多亏宗亲们提醒,为天象和合,国本稳固,他得对郇王做出新的安排--诏令郇王与其子嗣长禁于雷州(广东,即大唐边境),终身不得出。</p>

宗亲们:......</p>

我们才不是这个意思!陛下你这都不是曲解,这简直是诽谤啊!</p>

且陛下此举,完全废掉最后一点庶子为继承人的希望,岂不是更加重了天后的分量?!</p>

韩王李元嘉刚站出来道:"陛下不......"不可二字还没说完,便被皇帝打断。</p>

皇帝似乎没看到叔叔举着笏板出列了一样。</p>

他只是点了几个宗亲的名字--按照大唐五个边境大都护府,皇帝就挑了五个此番攻讦天后最厉害的宗亲去描边:"朕久婴风疾,病与年侵,朝中事多委天后。四夷为乱之时,天后废寝忘食烧灯续昼略无可歇。"</p>

"今既有荧惑冲星,边境不安之兆,诸宗亲享国之供奉,自当为国尽忠,便去镇守边疆为国祈福吧。"</p>

被点到名的几位宗亲大惊失色,连忙出来叩首求饶,韩王李元嘉趁机悄悄退了回去。</p>

偏生皇帝这会子又看见他了,直接点名道:"是了,韩王叔方才站出来,是想说些什么?"</p>

李元嘉表示自己什么也没想说,刚才出列就是想说陛下圣明。</p>

**</p>

而此事后,媚娘曾与姜沃道:"陛下此举,是为了安朝堂。更是为了安我之心,让我将来不要不舍得还政。"</p>

宗亲的话,到底还是有一句,戳到了皇帝心中隐约的担忧。</p>

若是将来新帝年长并能理政,而太后却舍不下权柄,始终不肯还政如何?若是闹出一家子骨肉相残的流血之事来,陛下岂不痛惜?</p>

皇帝在彻底废除郇王一脉为储君的希望后,曾与天后谈过此事。</p>

"媚娘,之后继任之君,必是你我之血脉。"皇帝不必说完,媚娘就懂他的意思。</p>

待到子孙能挑起这天下,就如同周公一般,还摄政之权吧。</p>

毕竟都是他们的骨血,媚娘总是唯一的太后,也无需如权臣一般,担忧交权之后的安危之事。</p>

既如此......</p>

"何必走血路呢?"</p>

媚娘听完了皇帝的话,只是笑笑:"陛下放心。"</p>

他们是一路同行者,但他到底不是最了解她的人,或者说,不能感同身受。</p>

对皇帝而言,这权力是自然而然的事情,他就是帝王,再病弱,也有一言九鼎的权力。</p>

所以直到现在,宗亲们还是会选择用勾起帝王疑心的话术来生事,正是他是皇帝,依旧能'拿回'权力。</p>

所以当年......哪怕已经二圣临朝多年,她更参与政事良久,甚至走到了摄政前夕,然而只是太子的一句怀疑,皇帝的一番权衡,她依旧连她最信任的人都保不住。</p>

她不是非要去走一条血路。</p>

她早就退无可退。</p>

是,依皇帝的说法,她永远是太后。哪怕交权应当也不会有生命危险。但新帝对母亲要敬重,可要处置一个臣子,是不是太简单了?要公主去和亲是不是太简单了?</p>

她的挚友,她的女儿,她在乎的一切,她已然付出了多年心血的江山社稷......她只相信自己,不能不愿也不会付与旁人。</p>

这次宗亲对她的攻讦,只会让媚娘越发确定,她要走的路只有一条了。</p>

不管是不是血路--</p>

从此后,她不再做'被授予'权力的那个人。</p>

不再做'替人'治天下的那个人。</p>

掌帝王权,行帝王事,当为帝王名!</p>

**</p>

而这一年的十月,姜沃在礼部的贡举名单上,看到了一个很熟悉的名字--陈子昂。</p>

看到这个名字,姜沃不可避免的想起了那首《登幽州台歌》。</p>

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啊。</p>

不管史册上陈子昂写出那首诗,究竟是什么缘故,感慨的又是何人何景。</p>

但姜沃一直觉得,对于见过武皇,在武皇手下做过官员,甚至为武周一朝的建立写过《上大周受命颂表》的陈子昂......这首诗,写的是武皇。</p>

而且是那个最终发现自己后继无人的武皇。</p>

以武皇的政治智慧,在她最终选择再次立李显为接班人的时候,她应当就明白了,武周,终究只会有她一代了,所以--</p>

"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。"</p>

"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。"</p>

史册之上,千百年过去了,在某种意义上,武皇依旧是孤身一人。</p>

姜沃点了陈子昂的名字,对礼部尚书许圉师道:"这个人我想见一见。"</p>

这次或许陈子昂还会写出这首诗。</p>

但于她的帝王来说,不会再是'后不见来者,天地独怆然'。</p>

太子妃上书恳切请命,不但提及东宫薨逝不足年,便有天象异兆,可见此兆应在东宫,更提及太子英魂曾托梦于她,令她为国勿念己身,当舍宅置观,为国祈福。</p>

帝后闻之,甚嘉太子妃忠孝之心。</p>

再有太史局占得太子妃命格相宜,于是这一年秋日,太子妃离宫入太清观为国祈福,赐道号延真。*</p>

而在宗亲们震惊且沮丧地认识到,皇帝在宗亲和天后之间,到底还是选择了天后,在他们无比艰难消化了这个失败后,发现......他们觉得这事儿已经完了,然对皇帝来说,这事儿才刚开始!</p>

九月的大朝会,皇帝罕见上朝来了。</p>

皇帝若不上朝,龙椅就一直空置,天后也只会坐在龙椅侧后方另设的座椅之上。</p>

因此这些年,朝臣们都有点习惯了,向丹陛之上天后回话,身子要向一侧偏一下。</p>

而今日皇帝撑着病体上朝,显然是有大事要宣布。</p>

果然,皇帝开门见山,先说了太子薨逝后,对储位的安排。</p>

但并未指定人选,只道周王殷王都才入朝不久,如今又有皇孙年幼贤愚未定,储位之事他与天后会斟酌再定,群臣勿复为此谏之,当各安署衙公事。</p>

言下之意:别催了,现在不立太子,都别蹿腾这件事了,收收心好好办差。</p>

朝臣们均哑然:虽说他们觉得以皇帝现在的身体状况,还是不要再斟酌拖延,应当早定储君比较好。</p>

但......这话谁都不敢说!</p>

甚至正因为皇帝身体不好,这话才越发不敢说。</p>

谁能直接问到皇帝脸上去道:陛下,我们瞧着你这身体不太行,比较难等到皇孙不年幼,您要不赶紧选一个?</p>

那别说见到新的太子了,只怕明天的新太阳都见不到。</p>

寻常朝臣们不敢劝,而几位宰相是已然听过皇帝的遗诏,清楚皇帝的心思,所以不必劝。</p>

尤其是在几位宰相看来,按序齿来选太子的话,周王实在是......只能说人还不错。</p>

其余的嘛,从周王最挚爱的斗鸡之事上就能看出,周王连专研的斗鸡也总输啊!</p>

所以说这世上人比人真是气死人,明明是嫡亲的爷孙,差距就是这么大--先帝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文治武功上,但就算如此,他闲暇之余才玩的斗鸡走马射猎等玩艺,也比周王此时专研斗鸡的水准强--这是得到过先帝年间就在朝为官的几位宰相一致认证的。</p>

因此,几位宰相都觉得,还是如皇帝所言,在东宫事上慎重些更佳。毕竟太子不比旁的,一旦立了,再废就是动摇国本的大事了。</p>

然而皇帝宣过对储位的安排,这场朝会的重头戏竟然还不算完。</p>

在宗亲都放弃以天象祸兆来攻讦天后之后,皇帝却主动提起了此天象。</p>

"诸宗亲倒是提醒了朕,如今东宫空悬,恐有异心之人于国不安。"</p>

皇帝久违地提起了自己的两个庶子--久到很多朝臣都恍惚了一下,是啊,皇帝还有两个更年长的儿子呢!</p>

废太子李忠已经废为庶人,但李素节还是郇王,现居于申州(河南信阳),据闻在当地还颇有贤名。</p>

而皇帝很快下诏,多亏宗亲们提醒,为天象和合,国本稳固,他得对郇王做出新的安排--诏令郇王与其子嗣长禁于雷州(广东,即大唐边境),终身不得出。</p>

宗亲们:......</p>

我们才不是这个意思!陛下你这都不是曲解,这简直是诽谤啊!</p>

且陛下此举,完全废掉最后一点庶子为继承人的希望,岂不是更加重了天后的分量?!</p>

韩王李元嘉刚站出来道:"陛下不......"不可二字还没说完,便被皇帝打断。</p>

皇帝似乎没看到叔叔举着笏板出列了一样。</p>

他只是点了几个宗亲的名字--按照大唐五个边境大都护府,皇帝就挑了五个此番攻讦天后最厉害的宗亲去描边:"朕久婴风疾,病与年侵,朝中事多委天后。四夷为乱之时,天后废寝忘食烧灯续昼略无可歇。"</p>

"今既有荧惑冲星,边境不安之兆,诸宗亲享国之供奉,自当为国尽忠,便去镇守边疆为国祈福吧。"</p>

被点到名的几位宗亲大惊失色,连忙出来叩首求饶,韩王李元嘉趁机悄悄退了回去。</p>

偏生皇帝这会子又看见他了,直接点名道:"是了,韩王叔方才站出来,是想说些什么?"</p>

李元嘉表示自己什么也没想说,刚才出列就是想说陛下圣明。</p>

**</p>

而此事后,媚娘曾与姜沃道:"陛下此举,是为了安朝堂。更是为了安我之心,让我将来不要不舍得还政。"</p>

宗亲的话,到底还是有一句,戳到了皇帝心中隐约的担忧。</p>

若是将来新帝年长并能理政,而太后却舍不下权柄,始终不肯还政如何?若是闹出一家子骨肉相残的流血之事来,陛下岂不痛惜?</p>

皇帝在彻底废除郇王一脉为储君的希望后,曾与天后谈过此事。</p>

"媚娘,之后继任之君,必是你我之血脉。"皇帝不必说完,媚娘就懂他的意思。</p>

待到子孙能挑起这天下,就如同周公一般,还摄政之权吧。</p>

毕竟都是他们的骨血,媚娘总是唯一的太后,也无需如权臣一般,担忧交权之后的安危之事。</p>

既如此......</p>

"何必走血路呢?"</p>

媚娘听完了皇帝的话,只是笑笑:"陛下放心。"</p>

他们是一路同行者,但他到底不是最了解她的人,或者说,不能感同身受。</p>

对皇帝而言,这权力是自然而然的事情,他就是帝王,再病弱,也有一言九鼎的权力。</p>

所以直到现在,宗亲们还是会选择用勾起帝王疑心的话术来生事,正是他是皇帝,依旧能'拿回'权力。</p>

所以当年......哪怕已经二圣临朝多年,她更参与政事良久,甚至走到了摄政前夕,然而只是太子的一句怀疑,皇帝的一番权衡,她依旧连她最信任的人都保不住。</p>

她不是非要去走一条血路。</p>

她早就退无可退。</p>

是,依皇帝的说法,她永远是太后。哪怕交权应当也不会有生命危险。但新帝对母亲要敬重,可要处置一个臣子,是不是太简单了?要公主去和亲是不是太简单了?</p>

她的挚友,她的女儿,她在乎的一切,她已然付出了多年心血的江山社稷......她只相信自己,不能不愿也不会付与旁人。</p>

这次宗亲对她的攻讦,只会让媚娘越发确定,她要走的路只有一条了。</p>

不管是不是血路--</p>

从此后,她不再做'被授予'权力的那个人。</p>

不再做'替人'治天下的那个人。</p>

掌帝王权,行帝王事,当为帝王名!</p>

**</p>

而这一年的十月,姜沃在礼部的贡举名单上,看到了一个很熟悉的名字--陈子昂。</p>

看到这个名字,姜沃不可避免的想起了那首《登幽州台歌》。</p>

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啊。</p>

不管史册上陈子昂写出那首诗,究竟是什么缘故,感慨的又是何人何景。</p>

但姜沃一直觉得,对于见过武皇,在武皇手下做过官员,甚至为武周一朝的建立写过《上大周受命颂表》的陈子昂......这首诗,写的是武皇。</p>

而且是那个最终发现自己后继无人的武皇。</p>

以武皇的政治智慧,在她最终选择再次立李显为接班人的时候,她应当就明白了,武周,终究只会有她一代了,所以--</p>

"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。"</p>

"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。"</p>

史册之上,千百年过去了,在某种意义上,武皇依旧是孤身一人。</p>

姜沃点了陈子昂的名字,对礼部尚书许圉师道:"这个人我想见一见。"</p>

这次或许陈子昂还会写出这首诗。</p>

但于她的帝王来说,不会再是'后不见来者,天地独怆然'。</p>

太子妃上书恳切请命,不但提及东宫薨逝不足年,便有天象异兆,可见此兆应在东宫,更提及太子英魂曾托梦于她,令她为国勿念己身,当舍宅置观,为国祈福。</p>

帝后闻之,甚嘉太子妃忠孝之心。</p>

再有太史局占得太子妃命格相宜,于是这一年秋日,太子妃离宫入太清观为国祈福,赐道号延真。*</p>

而在宗亲们震惊且沮丧地认识到,皇帝在宗亲和天后之间,到底还是选择了天后,在他们无比艰难消化了这个失败后,发现......他们觉得这事儿已经完了,然对皇帝来说,这事儿才刚开始!</p>

九月的大朝会,皇帝罕见上朝来了。</p>

皇帝若不上朝,龙椅就一直空置,天后也只会坐在龙椅侧后方另设的座椅之上。</p>

因此这些年,朝臣们都有点习惯了,向丹陛之上天后回话,身子要向一侧偏一下。</p>

而今日皇帝撑着病体上朝,显然是有大事要宣布。</p>

果然,皇帝开门见山,先说了太子薨逝后,对储位的安排。</p>

但并未指定人选,只道周王殷王都才入朝不久,如今又有皇孙年幼贤愚未定,储位之事他与天后会斟酌再定,群臣勿复为此谏之,当各安署衙公事。</p>

言下之意:别催了,现在不立太子,都别蹿腾这件事了,收收心好好办差。</p>

朝臣们均哑然:虽说他们觉得以皇帝现在的身体状况,还是不要再斟酌拖延,应当早定储君比较好。</p>

但......这话谁都不敢说!</p>

甚至正因为皇帝身体不好,这话才越发不敢说。</p>

谁能直接问到皇帝脸上去道:陛下,我们瞧着你这身体不太行,比较难等到皇孙不年幼,您要不赶紧选一个?</p>

那别说见到新的太子了,只怕明天的新太阳都见不到。</p>

寻常朝臣们不敢劝,而几位宰相是已然听过皇帝的遗诏,清楚皇帝的心思,所以不必劝。</p>

尤其是在几位宰相看来,按序齿来选太子的话,周王实在是......只能说人还不错。</p>

其余的嘛,从周王最挚爱的斗鸡之事上就能看出,周王连专研的斗鸡也总输啊!</p>

所以说这世上人比人真是气死人,明明是嫡亲的爷孙,差距就是这么大--先帝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文治武功上,但就算如此,他闲暇之余才玩的斗鸡走马射猎等玩艺,也比周王此时专研斗鸡的水准强--这是得到过先帝年间就在朝为官的几位宰相一致认证的。</p>

因此,几位宰相都觉得,还是如皇帝所言,在东宫事上慎重些更佳。毕竟太子不比旁的,一旦立了,再废就是动摇国本的大事了。</p>

然而皇帝宣过对储位的安排,这场朝会的重头戏竟然还不算完。</p>

在宗亲都放弃以天象祸兆来攻讦天后之后,皇帝却主动提起了此天象。</p>

"诸宗亲倒是提醒了朕,如今东宫空悬,恐有异心之人于国不安。"</p>

皇帝久违地提起了自己的两个庶子--久到很多朝臣都恍惚了一下,是啊,皇帝还有两个更年长的儿子呢!</p>

废太子李忠已经废为庶人,但李素节还是郇王,现居于申州(河南信阳),据闻在当地还颇有贤名。</p>

而皇帝很快下诏,多亏宗亲们提醒,为天象和合,国本稳固,他得对郇王做出新的安排--诏令郇王与其子嗣长禁于雷州(广东,即大唐边境),终身不得出。</p>

宗亲们:......</p>

我们才不是这个意思!陛下你这都不是曲解,这简直是诽谤啊!</p>

且陛下此举,完全废掉最后一点庶子为继承人的希望,岂不是更加重了天后的分量?!</p>

韩王李元嘉刚站出来道:"陛下不......"不可二字还没说完,便被皇帝打断。</p>

皇帝似乎没看到叔叔举着笏板出列了一样。</p>

他只是点了几个宗亲的名字--按照大唐五个边境大都护府,皇帝就挑了五个此番攻讦天后最厉害的宗亲去描边:"朕久婴风疾,病与年侵,朝中事多委天后。四夷为乱之时,天后废寝忘食烧灯续昼略无可歇。"</p>

"今既有荧惑冲星,边境不安之兆,诸宗亲享国之供奉,自当为国尽忠,便去镇守边疆为国祈福吧。"</p>

被点到名的几位宗亲大惊失色,连忙出来叩首求饶,韩王李元嘉趁机悄悄退了回去。</p>

偏生皇帝这会子又看见他了,直接点名道:"是了,韩王叔方才站出来,是想说些什么?"</p>

李元嘉表示自己什么也没想说,刚才出列就是想说陛下圣明。</p>

**</p>

而此事后,媚娘曾与姜沃道:"陛下此举,是为了安朝堂。更是为了安我之心,让我将来不要不舍得还政。"</p>

宗亲的话,到底还是有一句,戳到了皇帝心中隐约的担忧。</p>

若是将来新帝年长并能理政,而太后却舍不下权柄,始终不肯还政如何?若是闹出一家子骨肉相残的流血之事来,陛下岂不痛惜?</p>

皇帝在彻底废除郇王一脉为储君的希望后,曾与天后谈过此事。</p>

"媚娘,之后继任之君,必是你我之血脉。"皇帝不必说完,媚娘就懂他的意思。</p>

待到子孙能挑起这天下,就如同周公一般,还摄政之权吧。</p>

毕竟都是他们的骨血,媚娘总是唯一的太后,也无需如权臣一般,担忧交权之后的安危之事。</p>

既如此......</p>

"何必走血路呢?"</p>

媚娘听完了皇帝的话,只是笑笑:"陛下放心。"</p>

他们是一路同行者,但他到底不是最了解她的人,或者说,不能感同身受。</p>

对皇帝而言,这权力是自然而然的事情,他就是帝王,再病弱,也有一言九鼎的权力。</p>

所以直到现在,宗亲们还是会选择用勾起帝王疑心的话术来生事,正是他是皇帝,依旧能'拿回'权力。</p>

所以当年......哪怕已经二圣临朝多年,她更参与政事良久,甚至走到了摄政前夕,然而只是太子的一句怀疑,皇帝的一番权衡,她依旧连她最信任的人都保不住。</p>

她不是非要去走一条血路。</p>

她早就退无可退。</p>

是,依皇帝的说法,她永远是太后。哪怕交权应当也不会有生命危险。但新帝对母亲要敬重,可要处置一个臣子,是不是太简单了?要公主去和亲是不是太简单了?</p>

她的挚友,她的女儿,她在乎的一切,她已然付出了多年心血的江山社稷......她只相信自己,不能不愿也不会付与旁人。</p>

这次宗亲对她的攻讦,只会让媚娘越发确定,她要走的路只有一条了。</p>

不管是不是血路--</p>

从此后,她不再做'被授予'权力的那个人。</p>

不再做'替人'治天下的那个人。</p>

掌帝王权,行帝王事,当为帝王名!</p>

**</p>

而这一年的十月,姜沃在礼部的贡举名单上,看到了一个很熟悉的名字--陈子昂。</p>

看到这个名字,姜沃不可避免的想起了那首《登幽州台歌》。</p>

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啊。</p>

不管史册上陈子昂写出那首诗,究竟是什么缘故,感慨的又是何人何景。</p>

但姜沃一直觉得,对于见过武皇,在武皇手下做过官员,甚至为武周一朝的建立写过《上大周受命颂表》的陈子昂......这首诗,写的是武皇。</p>

而且是那个最终发现自己后继无人的武皇。</p>

以武皇的政治智慧,在她最终选择再次立李显为接班人的时候,她应当就明白了,武周,终究只会有她一代了,所以--</p>

"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。"</p>

"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。"</p>

史册之上,千百年过去了,在某种意义上,武皇依旧是孤身一人。</p>

姜沃点了陈子昂的名字,对礼部尚书许圉师道:"这个人我想见一见。"</p>

这次或许陈子昂还会写出这首诗。</p>

但于她的帝王来说,不会再是'后不见来者,天地独怆然'。</p>

太子妃上书恳切请命,不但提及东宫薨逝不足年,便有天象异兆,可见此兆应在东宫,更提及太子英魂曾托梦于她,令她为国勿念己身,当舍宅置观,为国祈福。</p>

帝后闻之,甚嘉太子妃忠孝之心。</p>

再有太史局占得太子妃命格相宜,于是这一年秋日,太子妃离宫入太清观为国祈福,赐道号延真。*</p>

而在宗亲们震惊且沮丧地认识到,皇帝在宗亲和天后之间,到底还是选择了天后,在他们无比艰难消化了这个失败后,发现......他们觉得这事儿已经完了,然对皇帝来说,这事儿才刚开始!</p>

九月的大朝会,皇帝罕见上朝来了。</p>

皇帝若不上朝,龙椅就一直空置,天后也只会坐在龙椅侧后方另设的座椅之上。</p>

因此这些年,朝臣们都有点习惯了,向丹陛之上天后回话,身子要向一侧偏一下。</p>

而今日皇帝撑着病体上朝,显然是有大事要宣布。</p>

果然,皇帝开门见山,先说了太子薨逝后,对储位的安排。</p>

但并未指定人选,只道周王殷王都才入朝不久,如今又有皇孙年幼贤愚未定,储位之事他与天后会斟酌再定,群臣勿复为此谏之,当各安署衙公事。</p>

言下之意:别催了,现在不立太子,都别蹿腾这件事了,收收心好好办差。</p>

朝臣们均哑然:虽说他们觉得以皇帝现在的身体状况,还是不要再斟酌拖延,应当早定储君比较好。</p>

但......这话谁都不敢说!</p>

甚至正因为皇帝身体不好,这话才越发不敢说。</p>

谁能直接问到皇帝脸上去道:陛下,我们瞧着你这身体不太行,比较难等到皇孙不年幼,您要不赶紧选一个?</p>

那别说见到新的太子了,只怕明天的新太阳都见不到。</p>

寻常朝臣们不敢劝,而几位宰相是已然听过皇帝的遗诏,清楚皇帝的心思,所以不必劝。</p>

尤其是在几位宰相看来,按序齿来选太子的话,周王实在是......只能说人还不错。</p>

其余的嘛,从周王最挚爱的斗鸡之事上就能看出,周王连专研的斗鸡也总输啊!</p>

所以说这世上人比人真是气死人,明明是嫡亲的爷孙,差距就是这么大--先帝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文治武功上,但就算如此,他闲暇之余才玩的斗鸡走马射猎等玩艺,也比周王此时专研斗鸡的水准强--这是得到过先帝年间就在朝为官的几位宰相一致认证的。</p>

因此,几位宰相都觉得,还是如皇帝所言,在东宫事上慎重些更佳。毕竟太子不比旁的,一旦立了,再废就是动摇国本的大事了。</p>

然而皇帝宣过对储位的安排,这场朝会的重头戏竟然还不算完。</p>

在宗亲都放弃以天象祸兆来攻讦天后之后,皇帝却主动提起了此天象。</p>

"诸宗亲倒是提醒了朕,如今东宫空悬,恐有异心之人于国不安。"</p>

皇帝久违地提起了自己的两个庶子--久到很多朝臣都恍惚了一下,是啊,皇帝还有两个更年长的儿子呢!</p>

废太子李忠已经废为庶人,但李素节还是郇王,现居于申州(河南信阳),据闻在当地还颇有贤名。</p>

而皇帝很快下诏,多亏宗亲们提醒,为天象和合,国本稳固,他得对郇王做出新的安排--诏令郇王与其子嗣长禁于雷州(广东,即大唐边境),终身不得出。</p>

宗亲们:......</p>

我们才不是这个意思!陛下你这都不是曲解,这简直是诽谤啊!</p>

且陛下此举,完全废掉最后一点庶子为继承人的希望,岂不是更加重了天后的分量?!</p>

韩王李元嘉刚站出来道:"陛下不......"不可二字还没说完,便被皇帝打断。</p>

皇帝似乎没看到叔叔举着笏板出列了一样。</p>

他只是点了几个宗亲的名字--按照大唐五个边境大都护府,皇帝就挑了五个此番攻讦天后最厉害的宗亲去描边:"朕久婴风疾,病与年侵,朝中事多委天后。四夷为乱之时,天后废寝忘食烧灯续昼略无可歇。"</p>

"今既有荧惑冲星,边境不安之兆,诸宗亲享国之供奉,自当为国尽忠,便去镇守边疆为国祈福吧。"</p>

被点到名的几位宗亲大惊失色,连忙出来叩首求饶,韩王李元嘉趁机悄悄退了回去。</p>

偏生皇帝这会子又看见他了,直接点名道:"是了,韩王叔方才站出来,是想说些什么?"</p>

李元嘉表示自己什么也没想说,刚才出列就是想说陛下圣明。</p>

**</p>

而此事后,媚娘曾与姜沃道:"陛下此举,是为了安朝堂。更是为了安我之心,让我将来不要不舍得还政。"</p>

宗亲的话,到底还是有一句,戳到了皇帝心中隐约的担忧。</p>

若是将来新帝年长并能理政,而太后却舍不下权柄,始终不肯还政如何?若是闹出一家子骨肉相残的流血之事来,陛下岂不痛惜?</p>

皇帝在彻底废除郇王一脉为储君的希望后,曾与天后谈过此事。</p>

"媚娘,之后继任之君,必是你我之血脉。"皇帝不必说完,媚娘就懂他的意思。</p>

待到子孙能挑起这天下,就如同周公一般,还摄政之权吧。</p>

毕竟都是他们的骨血,媚娘总是唯一的太后,也无需如权臣一般,担忧交权之后的安危之事。</p>

既如此......</p>

"何必走血路呢?"</p>

媚娘听完了皇帝的话,只是笑笑:"陛下放心。"</p>

他们是一路同行者,但他到底不是最了解她的人,或者说,不能感同身受。</p>

对皇帝而言,这权力是自然而然的事情,他就是帝王,再病弱,也有一言九鼎的权力。</p>

所以直到现在,宗亲们还是会选择用勾起帝王疑心的话术来生事,正是他是皇帝,依旧能'拿回'权力。</p>

所以当年......哪怕已经二圣临朝多年,她更参与政事良久,甚至走到了摄政前夕,然而只是太子的一句怀疑,皇帝的一番权衡,她依旧连她最信任的人都保不住。</p>

她不是非要去走一条血路。</p>

她早就退无可退。</p>

是,依皇帝的说法,她永远是太后。哪怕交权应当也不会有生命危险。但新帝对母亲要敬重,可要处置一个臣子,是不是太简单了?要公主去和亲是不是太简单了?</p>

她的挚友,她的女儿,她在乎的一切,她已然付出了多年心血的江山社稷......她只相信自己,不能不愿也不会付与旁人。</p>

这次宗亲对她的攻讦,只会让媚娘越发确定,她要走的路只有一条了。</p>

不管是不是血路--</p>

从此后,她不再做'被授予'权力的那个人。</p>

不再做'替人'治天下的那个人。</p>

掌帝王权,行帝王事,当为帝王名!</p>

**</p>

而这一年的十月,姜沃在礼部的贡举名单上,看到了一个很熟悉的名字--陈子昂。</p>

看到这个名字,姜沃不可避免的想起了那首《登幽州台歌》。</p>

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啊。</p>

不管史册上陈子昂写出那首诗,究竟是什么缘故,感慨的又是何人何景。</p>

但姜沃一直觉得,对于见过武皇,在武皇手下做过官员,甚至为武周一朝的建立写过《上大周受命颂表》的陈子昂......这首诗,写的是武皇。</p>

而且是那个最终发现自己后继无人的武皇。</p>

以武皇的政治智慧,在她最终选择再次立李显为接班人的时候,她应当就明白了,武周,终究只会有她一代了,所以--</p>

"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。"</p>

"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。"</p>

史册之上,千百年过去了,在某种意义上,武皇依旧是孤身一人。</p>

姜沃点了陈子昂的名字,对礼部尚书许圉师道:"这个人我想见一见。"</p>

这次或许陈子昂还会写出这首诗。</p>

但于她的帝王来说,不会再是'后不见来者,天地独怆然'。</p>

太子妃上书恳切请命,不但提及东宫薨逝不足年,便有天象异兆,可见此兆应在东宫,更提及太子英魂曾托梦于她,令她为国勿念己身,当舍宅置观,为国祈福。</p>

帝后闻之,甚嘉太子妃忠孝之心。</p>

再有太史局占得太子妃命格相宜,于是这一年秋日,太子妃离宫入太清观为国祈福,赐道号延真。*</p>

而在宗亲们震惊且沮丧地认识到,皇帝在宗亲和天后之间,到底还是选择了天后,在他们无比艰难消化了这个失败后,发现......他们觉得这事儿已经完了,然对皇帝来说,这事儿才刚开始!</p>

九月的大朝会,皇帝罕见上朝来了。</p>

皇帝若不上朝,龙椅就一直空置,天后也只会坐在龙椅侧后方另设的座椅之上。</p>

因此这些年,朝臣们都有点习惯了,向丹陛之上天后回话,身子要向一侧偏一下。</p>

而今日皇帝撑着病体上朝,显然是有大事要宣布。</p>

果然,皇帝开门见山,先说了太子薨逝后,对储位的安排。</p>

但并未指定人选,只道周王殷王都才入朝不久,如今又有皇孙年幼贤愚未定,储位之事他与天后会斟酌再定,群臣勿复为此谏之,当各安署衙公事。</p>

言下之意:别催了,现在不立太子,都别蹿腾这件事了,收收心好好办差。</p>

朝臣们均哑然:虽说他们觉得以皇帝现在的身体状况,还是不要再斟酌拖延,应当早定储君比较好。</p>

但......这话谁都不敢说!</p>

甚至正因为皇帝身体不好,这话才越发不敢说。</p>

谁能直接问到皇帝脸上去道:陛下,我们瞧着你这身体不太行,比较难等到皇孙不年幼,您要不赶紧选一个?</p>

那别说见到新的太子了,只怕明天的新太阳都见不到。</p>

寻常朝臣们不敢劝,而几位宰相是已然听过皇帝的遗诏,清楚皇帝的心思,所以不必劝。</p>

尤其是在几位宰相看来,按序齿来选太子的话,周王实在是......只能说人还不错。</p>

其余的嘛,从周王最挚爱的斗鸡之事上就能看出,周王连专研的斗鸡也总输啊!</p>

所以说这世上人比人真是气死人,明明是嫡亲的爷孙,差距就是这么大--先帝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文治武功上,但就算如此,他闲暇之余才玩的斗鸡走马射猎等玩艺,也比周王此时专研斗鸡的水准强--这是得到过先帝年间就在朝为官的几位宰相一致认证的。</p>

因此,几位宰相都觉得,还是如皇帝所言,在东宫事上慎重些更佳。毕竟太子不比旁的,一旦立了,再废就是动摇国本的大事了。</p>

然而皇帝宣过对储位的安排,这场朝会的重头戏竟然还不算完。</p>

在宗亲都放弃以天象祸兆来攻讦天后之后,皇帝却主动提起了此天象。</p>

"诸宗亲倒是提醒了朕,如今东宫空悬,恐有异心之人于国不安。"</p>

皇帝久违地提起了自己的两个庶子--久到很多朝臣都恍惚了一下,是啊,皇帝还有两个更年长的儿子呢!</p>

废太子李忠已经废为庶人,但李素节还是郇王,现居于申州(河南信阳),据闻在当地还颇有贤名。</p>

而皇帝很快下诏,多亏宗亲们提醒,为天象和合,国本稳固,他得对郇王做出新的安排--诏令郇王与其子嗣长禁于雷州(广东,即大唐边境),终身不得出。</p>

宗亲们:......</p>

我们才不是这个意思!陛下你这都不是曲解,这简直是诽谤啊!</p>

且陛下此举,完全废掉最后一点庶子为继承人的希望,岂不是更加重了天后的分量?!</p>

韩王李元嘉刚站出来道:"陛下不......"不可二字还没说完,便被皇帝打断。</p>

皇帝似乎没看到叔叔举着笏板出列了一样。</p>

他只是点了几个宗亲的名字--按照大唐五个边境大都护府,皇帝就挑了五个此番攻讦天后最厉害的宗亲去描边:"朕久婴风疾,病与年侵,朝中事多委天后。四夷为乱之时,天后废寝忘食烧灯续昼略无可歇。"</p>

"今既有荧惑冲星,边境不安之兆,诸宗亲享国之供奉,自当为国尽忠,便去镇守边疆为国祈福吧。"</p>

被点到名的几位宗亲大惊失色,连忙出来叩首求饶,韩王李元嘉趁机悄悄退了回去。</p>

偏生皇帝这会子又看见他了,直接点名道:"是了,韩王叔方才站出来,是想说些什么?"</p>

李元嘉表示自己什么也没想说,刚才出列就是想说陛下圣明。</p>

**</p>

而此事后,媚娘曾与姜沃道:"陛下此举,是为了安朝堂。更是为了安我之心,让我将来不要不舍得还政。"</p>

宗亲的话,到底还是有一句,戳到了皇帝心中隐约的担忧。</p>

若是将来新帝年长并能理政,而太后却舍不下权柄,始终不肯还政如何?若是闹出一家子骨肉相残的流血之事来,陛下岂不痛惜?</p>

皇帝在彻底废除郇王一脉为储君的希望后,曾与天后谈过此事。</p>

"媚娘,之后继任之君,必是你我之血脉。"皇帝不必说完,媚娘就懂他的意思。</p>

待到子孙能挑起这天下,就如同周公一般,还摄政之权吧。</p>

毕竟都是他们的骨血,媚娘总是唯一的太后,也无需如权臣一般,担忧交权之后的安危之事。</p>

既如此......</p>

"何必走血路呢?"</p>

媚娘听完了皇帝的话,只是笑笑:"陛下放心。"</p>

他们是一路同行者,但他到底不是最了解她的人,或者说,不能感同身受。</p>

对皇帝而言,这权力是自然而然的事情,他就是帝王,再病弱,也有一言九鼎的权力。</p>

所以直到现在,宗亲们还是会选择用勾起帝王疑心的话术来生事,正是他是皇帝,依旧能'拿回'权力。</p>

所以当年......哪怕已经二圣临朝多年,她更参与政事良久,甚至走到了摄政前夕,然而只是太子的一句怀疑,皇帝的一番权衡,她依旧连她最信任的人都保不住。</p>

她不是非要去走一条血路。</p>

她早就退无可退。</p>

是,依皇帝的说法,她永远是太后。哪怕交权应当也不会有生命危险。但新帝对母亲要敬重,可要处置一个臣子,是不是太简单了?要公主去和亲是不是太简单了?</p>

她的挚友,她的女儿,她在乎的一切,她已然付出了多年心血的江山社稷......她只相信自己,不能不愿也不会付与旁人。</p>

这次宗亲对她的攻讦,只会让媚娘越发确定,她要走的路只有一条了。</p>

不管是不是血路--</p>

从此后,她不再做'被授予'权力的那个人。</p>

不再做'替人'治天下的那个人。</p>

掌帝王权,行帝王事,当为帝王名!</p>

**</p>

而这一年的十月,姜沃在礼部的贡举名单上,看到了一个很熟悉的名字--陈子昂。</p>

看到这个名字,姜沃不可避免的想起了那首《登幽州台歌》。</p>

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啊。</p>

不管史册上陈子昂写出那首诗,究竟是什么缘故,感慨的又是何人何景。</p>

但姜沃一直觉得,对于见过武皇,在武皇手下做过官员,甚至为武周一朝的建立写过《上大周受命颂表》的陈子昂......这首诗,写的是武皇。</p>

而且是那个最终发现自己后继无人的武皇。</p>

以武皇的政治智慧,在她最终选择再次立李显为接班人的时候,她应当就明白了,武周,终究只会有她一代了,所以--</p>

"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。"</p>

"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。"</p>

史册之上,千百年过去了,在某种意义上,武皇依旧是孤身一人。</p>

姜沃点了陈子昂的名字,对礼部尚书许圉师道:"这个人我想见一见。"</p>

这次或许陈子昂还会写出这首诗。</p>

但于她的帝王来说,不会再是'后不见来者,天地独怆然'。</p>

太子妃上书恳切请命,不但提及东宫薨逝不足年,便有天象异兆,可见此兆应在东宫,更提及太子英魂曾托梦于她,令她为国勿念己身,当舍宅置观,为国祈福。</p>

帝后闻之,甚嘉太子妃忠孝之心。</p>

再有太史局占得太子妃命格相宜,于是这一年秋日,太子妃离宫入太清观为国祈福,赐道号延真。*</p>

而在宗亲们震惊且沮丧地认识到,皇帝在宗亲和天后之间,到底还是选择了天后,在他们无比艰难消化了这个失败后,发现......他们觉得这事儿已经完了,然对皇帝来说,这事儿才刚开始!</p>

九月的大朝会,皇帝罕见上朝来了。</p>

皇帝若不上朝,龙椅就一直空置,天后也只会坐在龙椅侧后方另设的座椅之上。</p>

因此这些年,朝臣们都有点习惯了,向丹陛之上天后回话,身子要向一侧偏一下。</p>

而今日皇帝撑着病体上朝,显然是有大事要宣布。</p>

果然,皇帝开门见山,先说了太子薨逝后,对储位的安排。</p>

但并未指定人选,只道周王殷王都才入朝不久,如今又有皇孙年幼贤愚未定,储位之事他与天后会斟酌再定,群臣勿复为此谏之,当各安署衙公事。</p>

言下之意:别催了,现在不立太子,都别蹿腾这件事了,收收心好好办差。</p>

朝臣们均哑然:虽说他们觉得以皇帝现在的身体状况,还是不要再斟酌拖延,应当早定储君比较好。</p>

但......这话谁都不敢说!</p>

甚至正因为皇帝身体不好,这话才越发不敢说。</p>

谁能直接问到皇帝脸上去道:陛下,我们瞧着你这身体不太行,比较难等到皇孙不年幼,您要不赶紧选一个?</p>

那别说见到新的太子了,只怕明天的新太阳都见不到。</p>

寻常朝臣们不敢劝,而几位宰相是已然听过皇帝的遗诏,清楚皇帝的心思,所以不必劝。</p>

尤其是在几位宰相看来,按序齿来选太子的话,周王实在是......只能说人还不错。</p>

其余的嘛,从周王最挚爱的斗鸡之事上就能看出,周王连专研的斗鸡也总输啊!</p>

所以说这世上人比人真是气死人,明明是嫡亲的爷孙,差距就是这么大--先帝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文治武功上,但就算如此,他闲暇之余才玩的斗鸡走马射猎等玩艺,也比周王此时专研斗鸡的水准强--这是得到过先帝年间就在朝为官的几位宰相一致认证的。</p>

因此,几位宰相都觉得,还是如皇帝所言,在东宫事上慎重些更佳。毕竟太子不比旁的,一旦立了,再废就是动摇国本的大事了。</p>

然而皇帝宣过对储位的安排,这场朝会的重头戏竟然还不算完。</p>

在宗亲都放弃以天象祸兆来攻讦天后之后,皇帝却主动提起了此天象。</p>

"诸宗亲倒是提醒了朕,如今东宫空悬,恐有异心之人于国不安。"</p>

皇帝久违地提起了自己的两个庶子--久到很多朝臣都恍惚了一下,是啊,皇帝还有两个更年长的儿子呢!</p>

废太子李忠已经废为庶人,但李素节还是郇王,现居于申州(河南信阳),据闻在当地还颇有贤名。</p>

而皇帝很快下诏,多亏宗亲们提醒,为天象和合,国本稳固,他得对郇王做出新的安排--诏令郇王与其子嗣长禁于雷州(广东,即大唐边境),终身不得出。</p>

宗亲们:......</p>

我们才不是这个意思!陛下你这都不是曲解,这简直是诽谤啊!</p>

且陛下此举,完全废掉最后一点庶子为继承人的希望,岂不是更加重了天后的分量?!</p>

韩王李元嘉刚站出来道:"陛下不......"不可二字还没说完,便被皇帝打断。</p>

皇帝似乎没看到叔叔举着笏板出列了一样。</p>

他只是点了几个宗亲的名字--按照大唐五个边境大都护府,皇帝就挑了五个此番攻讦天后最厉害的宗亲去描边:"朕久婴风疾,病与年侵,朝中事多委天后。四夷为乱之时,天后废寝忘食烧灯续昼略无可歇。"</p>

"今既有荧惑冲星,边境不安之兆,诸宗亲享国之供奉,自当为国尽忠,便去镇守边疆为国祈福吧。"</p>

被点到名的几位宗亲大惊失色,连忙出来叩首求饶,韩王李元嘉趁机悄悄退了回去。</p>

偏生皇帝这会子又看见他了,直接点名道:"是了,韩王叔方才站出来,是想说些什么?"</p>

李元嘉表示自己什么也没想说,刚才出列就是想说陛下圣明。</p>

**</p>

而此事后,媚娘曾与姜沃道:"陛下此举,是为了安朝堂。更是为了安我之心,让我将来不要不舍得还政。"</p>

宗亲的话,到底还是有一句,戳到了皇帝心中隐约的担忧。</p>

若是将来新帝年长并能理政,而太后却舍不下权柄,始终不肯还政如何?若是闹出一家子骨肉相残的流血之事来,陛下岂不痛惜?</p>

皇帝在彻底废除郇王一脉为储君的希望后,曾与天后谈过此事。</p>

"媚娘,之后继任之君,必是你我之血脉。"皇帝不必说完,媚娘就懂他的意思。</p>

待到子孙能挑起这天下,就如同周公一般,还摄政之权吧。</p>

毕竟都是他们的骨血,媚娘总是唯一的太后,也无需如权臣一般,担忧交权之后的安危之事。</p>

既如此......</p>

"何必走血路呢?"</p>

媚娘听完了皇帝的话,只是笑笑:"陛下放心。"</p>

他们是一路同行者,但他到底不是最了解她的人,或者说,不能感同身受。</p>

对皇帝而言,这权力是自然而然的事情,他就是帝王,再病弱,也有一言九鼎的权力。</p>

所以直到现在,宗亲们还是会选择用勾起帝王疑心的话术来生事,正是他是皇帝,依旧能'拿回'权力。</p>

所以当年......哪怕已经二圣临朝多年,她更参与政事良久,甚至走到了摄政前夕,然而只是太子的一句怀疑,皇帝的一番权衡,她依旧连她最信任的人都保不住。</p>

她不是非要去走一条血路。</p>

她早就退无可退。</p>

是,依皇帝的说法,她永远是太后。哪怕交权应当也不会有生命危险。但新帝对母亲要敬重,可要处置一个臣子,是不是太简单了?要公主去和亲是不是太简单了?</p>

她的挚友,她的女儿,她在乎的一切,她已然付出了多年心血的江山社稷......她只相信自己,不能不愿也不会付与旁人。</p>

这次宗亲对她的攻讦,只会让媚娘越发确定,她要走的路只有一条了。</p>

不管是不是血路--</p>

从此后,她不再做'被授予'权力的那个人。</p>

不再做'替人'治天下的那个人。</p>

掌帝王权,行帝王事,当为帝王名!</p>

**</p>

而这一年的十月,姜沃在礼部的贡举名单上,看到了一个很熟悉的名字--陈子昂。</p>

看到这个名字,姜沃不可避免的想起了那首《登幽州台歌》。</p>

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啊。</p>

不管史册上陈子昂写出那首诗,究竟是什么缘故,感慨的又是何人何景。</p>

但姜沃一直觉得,对于见过武皇,在武皇手下做过官员,甚至为武周一朝的建立写过《上大周受命颂表》的陈子昂......这首诗,写的是武皇。</p>

而且是那个最终发现自己后继无人的武皇。</p>

以武皇的政治智慧,在她最终选择再次立李显为接班人的时候,她应当就明白了,武周,终究只会有她一代了,所以--</p>

"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。"</p>

"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。"</p>

史册之上,千百年过去了,在某种意义上,武皇依旧是孤身一人。</p>

姜沃点了陈子昂的名字,对礼部尚书许圉师道:"这个人我想见一见。"</p>

这次或许陈子昂还会写出这首诗。</p>

但于她的帝王来说,不会再是'后不见来者,天地独怆然'。</p>

太子妃上书恳切请命,不但提及东宫薨逝不足年,便有天象异兆,可见此兆应在东宫,更提及太子英魂曾托梦于她,令她为国勿念己身,当舍宅置观,为国祈福。</p>

帝后闻之,甚嘉太子妃忠孝之心。</p>

再有太史局占得太子妃命格相宜,于是这一年秋日,太子妃离宫入太清观为国祈福,赐道号延真。*</p>

而在宗亲们震惊且沮丧地认识到,皇帝在宗亲和天后之间,到底还是选择了天后,在他们无比艰难消化了这个失败后,发现......他们觉得这事儿已经完了,然对皇帝来说,这事儿才刚开始!</p>

九月的大朝会,皇帝罕见上朝来了。</p>

皇帝若不上朝,龙椅就一直空置,天后也只会坐在龙椅侧后方另设的座椅之上。</p>

因此这些年,朝臣们都有点习惯了,向丹陛之上天后回话,身子要向一侧偏一下。</p>

而今日皇帝撑着病体上朝,显然是有大事要宣布。</p>

果然,皇帝开门见山,先说了太子薨逝后,对储位的安排。</p>

但并未指定人选,只道周王殷王都才入朝不久,如今又有皇孙年幼贤愚未定,储位之事他与天后会斟酌再定,群臣勿复为此谏之,当各安署衙公事。</p>

言下之意:别催了,现在不立太子,都别蹿腾这件事了,收收心好好办差。</p>

朝臣们均哑然:虽说他们觉得以皇帝现在的身体状况,还是不要再斟酌拖延,应当早定储君比较好。</p>

但......这话谁都不敢说!</p>

甚至正因为皇帝身体不好,这话才越发不敢说。</p>

谁能直接问到皇帝脸上去道:陛下,我们瞧着你这身体不太行,比较难等到皇孙不年幼,您要不赶紧选一个?</p>

那别说见到新的太子了,只怕明天的新太阳都见不到。</p>

寻常朝臣们不敢劝,而几位宰相是已然听过皇帝的遗诏,清楚皇帝的心思,所以不必劝。</p>

尤其是在几位宰相看来,按序齿来选太子的话,周王实在是......只能说人还不错。</p>

其余的嘛,从周王最挚爱的斗鸡之事上就能看出,周王连专研的斗鸡也总输啊!</p>

所以说这世上人比人真是气死人,明明是嫡亲的爷孙,差距就是这么大--先帝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文治武功上,但就算如此,他闲暇之余才玩的斗鸡走马射猎等玩艺,也比周王此时专研斗鸡的水准强--这是得到过先帝年间就在朝为官的几位宰相一致认证的。</p>

因此,几位宰相都觉得,还是如皇帝所言,在东宫事上慎重些更佳。毕竟太子不比旁的,一旦立了,再废就是动摇国本的大事了。</p>

然而皇帝宣过对储位的安排,这场朝会的重头戏竟然还不算完。</p>

在宗亲都放弃以天象祸兆来攻讦天后之后,皇帝却主动提起了此天象。</p>

"诸宗亲倒是提醒了朕,如今东宫空悬,恐有异心之人于国不安。"</p>

皇帝久违地提起了自己的两个庶子--久到很多朝臣都恍惚了一下,是啊,皇帝还有两个更年长的儿子呢!</p>

废太子李忠已经废为庶人,但李素节还是郇王,现居于申州(河南信阳),据闻在当地还颇有贤名。</p>

而皇帝很快下诏,多亏宗亲们提醒,为天象和合,国本稳固,他得对郇王做出新的安排--诏令郇王与其子嗣长禁于雷州(广东,即大唐边境),终身不得出。</p>

宗亲们:......</p>

我们才不是这个意思!陛下你这都不是曲解,这简直是诽谤啊!</p>

且陛下此举,完全废掉最后一点庶子为继承人的希望,岂不是更加重了天后的分量?!</p>

韩王李元嘉刚站出来道:"陛下不......"不可二字还没说完,便被皇帝打断。</p>

皇帝似乎没看到叔叔举着笏板出列了一样。</p>

他只是点了几个宗亲的名字--按照大唐五个边境大都护府,皇帝就挑了五个此番攻讦天后最厉害的宗亲去描边:"朕久婴风疾,病与年侵,朝中事多委天后。四夷为乱之时,天后废寝忘食烧灯续昼略无可歇。"</p>

"今既有荧惑冲星,边境不安之兆,诸宗亲享国之供奉,自当为国尽忠,便去镇守边疆为国祈福吧。"</p>

被点到名的几位宗亲大惊失色,连忙出来叩首求饶,韩王李元嘉趁机悄悄退了回去。</p>

偏生皇帝这会子又看见他了,直接点名道:"是了,韩王叔方才站出来,是想说些什么?"</p>

李元嘉表示自己什么也没想说,刚才出列就是想说陛下圣明。</p>

**</p>

而此事后,媚娘曾与姜沃道:"陛下此举,是为了安朝堂。更是为了安我之心,让我将来不要不舍得还政。"</p>

宗亲的话,到底还是有一句,戳到了皇帝心中隐约的担忧。</p>

若是将来新帝年长并能理政,而太后却舍不下权柄,始终不肯还政如何?若是闹出一家子骨肉相残的流血之事来,陛下岂不痛惜?</p>

皇帝在彻底废除郇王一脉为储君的希望后,曾与天后谈过此事。</p>

"媚娘,之后继任之君,必是你我之血脉。"皇帝不必说完,媚娘就懂他的意思。</p>

待到子孙能挑起这天下,就如同周公一般,还摄政之权吧。</p>

毕竟都是他们的骨血,媚娘总是唯一的太后,也无需如权臣一般,担忧交权之后的安危之事。</p>

既如此......</p>

"何必走血路呢?"</p>

媚娘听完了皇帝的话,只是笑笑:"陛下放心。"</p>

他们是一路同行者,但他到底不是最了解她的人,或者说,不能感同身受。</p>

对皇帝而言,这权力是自然而然的事情,他就是帝王,再病弱,也有一言九鼎的权力。</p>

所以直到现在,宗亲们还是会选择用勾起帝王疑心的话术来生事,正是他是皇帝,依旧能'拿回'权力。</p>

所以当年......哪怕已经二圣临朝多年,她更参与政事良久,甚至走到了摄政前夕,然而只是太子的一句怀疑,皇帝的一番权衡,她依旧连她最信任的人都保不住。</p>

她不是非要去走一条血路。</p>

她早就退无可退。</p>

是,依皇帝的说法,她永远是太后。哪怕交权应当也不会有生命危险。但新帝对母亲要敬重,可要处置一个臣子,是不是太简单了?要公主去和亲是不是太简单了?</p>

她的挚友,她的女儿,她在乎的一切,她已然付出了多年心血的江山社稷......她只相信自己,不能不愿也不会付与旁人。</p>

这次宗亲对她的攻讦,只会让媚娘越发确定,她要走的路只有一条了。</p>

不管是不是血路--</p>

从此后,她不再做'被授予'权力的那个人。</p>

不再做'替人'治天下的那个人。</p>

掌帝王权,行帝王事,当为帝王名!</p>

**</p>

而这一年的十月,姜沃在礼部的贡举名单上,看到了一个很熟悉的名字--陈子昂。</p>

看到这个名字,姜沃不可避免的想起了那首《登幽州台歌》。</p>

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啊。</p>

不管史册上陈子昂写出那首诗,究竟是什么缘故,感慨的又是何人何景。</p>

但姜沃一直觉得,对于见过武皇,在武皇手下做过官员,甚至为武周一朝的建立写过《上大周受命颂表》的陈子昂......这首诗,写的是武皇。</p>

而且是那个最终发现自己后继无人的武皇。</p>

以武皇的政治智慧,在她最终选择再次立李显为接班人的时候,她应当就明白了,武周,终究只会有她一代了,所以--</p>

"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。"</p>

"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。"</p>

史册之上,千百年过去了,在某种意义上,武皇依旧是孤身一人。</p>

姜沃点了陈子昂的名字,对礼部尚书许圉师道:"这个人我想见一见。"</p>

这次或许陈子昂还会写出这首诗。</p>

但于她的帝王来说,不会再是'后不见来者,天地独怆然'。</p>

太子妃上书恳切请命,不但提及东宫薨逝不足年,便有天象异兆,可见此兆应在东宫,更提及太子英魂曾托梦于她,令她为国勿念己身,当舍宅置观,为国祈福。</p>

帝后闻之,甚嘉太子妃忠孝之心。</p>

再有太史局占得太子妃命格相宜,于是这一年秋日,太子妃离宫入太清观为国祈福,赐道号延真。*</p>

而在宗亲们震惊且沮丧地认识到,皇帝在宗亲和天后之间,到底还是选择了天后,在他们无比艰难消化了这个失败后,发现......他们觉得这事儿已经完了,然对皇帝来说,这事儿才刚开始!</p>

九月的大朝会,皇帝罕见上朝来了。</p>

皇帝若不上朝,龙椅就一直空置,天后也只会坐在龙椅侧后方另设的座椅之上。</p>

因此这些年,朝臣们都有点习惯了,向丹陛之上天后回话,身子要向一侧偏一下。</p>

而今日皇帝撑着病体上朝,显然是有大事要宣布。</p>

果然,皇帝开门见山,先说了太子薨逝后,对储位的安排。</p>

但并未指定人选,只道周王殷王都才入朝不久,如今又有皇孙年幼贤愚未定,储位之事他与天后会斟酌再定,群臣勿复为此谏之,当各安署衙公事。</p>

言下之意:别催了,现在不立太子,都别蹿腾这件事了,收收心好好办差。</p>

朝臣们均哑然:虽说他们觉得以皇帝现在的身体状况,还是不要再斟酌拖延,应当早定储君比较好。</p>

但......这话谁都不敢说!</p>

甚至正因为皇帝身体不好,这话才越发不敢说。</p>

谁能直接问到皇帝脸上去道:陛下,我们瞧着你这身体不太行,比较难等到皇孙不年幼,您要不赶紧选一个?</p>

那别说见到新的太子了,只怕明天的新太阳都见不到。</p>

寻常朝臣们不敢劝,而几位宰相是已然听过皇帝的遗诏,清楚皇帝的心思,所以不必劝。</p>

尤其是在几位宰相看来,按序齿来选太子的话,周王实在是......只能说人还不错。</p>

其余的嘛,从周王最挚爱的斗鸡之事上就能看出,周王连专研的斗鸡也总输啊!</p>

所以说这世上人比人真是气死人,明明是嫡亲的爷孙,差距就是这么大--先帝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文治武功上,但就算如此,他闲暇之余才玩的斗鸡走马射猎等玩艺,也比周王此时专研斗鸡的水准强--这是得到过先帝年间就在朝为官的几位宰相一致认证的。</p>

因此,几位宰相都觉得,还是如皇帝所言,在东宫事上慎重些更佳。毕竟太子不比旁的,一旦立了,再废就是动摇国本的大事了。</p>

然而皇帝宣过对储位的安排,这场朝会的重头戏竟然还不算完。</p>

在宗亲都放弃以天象祸兆来攻讦天后之后,皇帝却主动提起了此天象。</p>

"诸宗亲倒是提醒了朕,如今东宫空悬,恐有异心之人于国不安。"</p>

皇帝久违地提起了自己的两个庶子--久到很多朝臣都恍惚了一下,是啊,皇帝还有两个更年长的儿子呢!</p>

废太子李忠已经废为庶人,但李素节还是郇王,现居于申州(河南信阳),据闻在当地还颇有贤名。</p>

而皇帝很快下诏,多亏宗亲们提醒,为天象和合,国本稳固,他得对郇王做出新的安排--诏令郇王与其子嗣长禁于雷州(广东,即大唐边境),终身不得出。</p>

宗亲们:......</p>

我们才不是这个意思!陛下你这都不是曲解,这简直是诽谤啊!</p>

且陛下此举,完全废掉最后一点庶子为继承人的希望,岂不是更加重了天后的分量?!</p>

韩王李元嘉刚站出来道:"陛下不......"不可二字还没说完,便被皇帝打断。</p>

皇帝似乎没看到叔叔举着笏板出列了一样。</p>

他只是点了几个宗亲的名字--按照大唐五个边境大都护府,皇帝就挑了五个此番攻讦天后最厉害的宗亲去描边:"朕久婴风疾,病与年侵,朝中事多委天后。四夷为乱之时,天后废寝忘食烧灯续昼略无可歇。"</p>

"今既有荧惑冲星,边境不安之兆,诸宗亲享国之供奉,自当为国尽忠,便去镇守边疆为国祈福吧。"</p>

被点到名的几位宗亲大惊失色,连忙出来叩首求饶,韩王李元嘉趁机悄悄退了回去。</p>

偏生皇帝这会子又看见他了,直接点名道:"是了,韩王叔方才站出来,是想说些什么?"</p>

李元嘉表示自己什么也没想说,刚才出列就是想说陛下圣明。</p>

**</p>

而此事后,媚娘曾与姜沃道:"陛下此举,是为了安朝堂。更是为了安我之心,让我将来不要不舍得还政。"</p>

宗亲的话,到底还是有一句,戳到了皇帝心中隐约的担忧。</p>

若是将来新帝年长并能理政,而太后却舍不下权柄,始终不肯还政如何?若是闹出一家子骨肉相残的流血之事来,陛下岂不痛惜?</p>

皇帝在彻底废除郇王一脉为储君的希望后,曾与天后谈过此事。</p>

"媚娘,之后继任之君,必是你我之血脉。"皇帝不必说完,媚娘就懂他的意思。</p>

待到子孙能挑起这天下,就如同周公一般,还摄政之权吧。</p>

毕竟都是他们的骨血,媚娘总是唯一的太后,也无需如权臣一般,担忧交权之后的安危之事。</p>

既如此......</p>

"何必走血路呢?"</p>

媚娘听完了皇帝的话,只是笑笑:"陛下放心。"</p>

他们是一路同行者,但他到底不是最了解她的人,或者说,不能感同身受。</p>

对皇帝而言,这权力是自然而然的事情,他就是帝王,再病弱,也有一言九鼎的权力。</p>

所以直到现在,宗亲们还是会选择用勾起帝王疑心的话术来生事,正是他是皇帝,依旧能'拿回'权力。</p>

所以当年......哪怕已经二圣临朝多年,她更参与政事良久,甚至走到了摄政前夕,然而只是太子的一句怀疑,皇帝的一番权衡,她依旧连她最信任的人都保不住。</p>

她不是非要去走一条血路。</p>

她早就退无可退。</p>

是,依皇帝的说法,她永远是太后。哪怕交权应当也不会有生命危险。但新帝对母亲要敬重,可要处置一个臣子,是不是太简单了?要公主去和亲是不是太简单了?</p>

她的挚友,她的女儿,她在乎的一切,她已然付出了多年心血的江山社稷......她只相信自己,不能不愿也不会付与旁人。</p>

这次宗亲对她的攻讦,只会让媚娘越发确定,她要走的路只有一条了。</p>

不管是不是血路--</p>

从此后,她不再做'被授予'权力的那个人。</p>

不再做'替人'治天下的那个人。</p>

掌帝王权,行帝王事,当为帝王名!</p>

**</p>

而这一年的十月,姜沃在礼部的贡举名单上,看到了一个很熟悉的名字--陈子昂。</p>

看到这个名字,姜沃不可避免的想起了那首《登幽州台歌》。</p>

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啊。</p>

不管史册上陈子昂写出那首诗,究竟是什么缘故,感慨的又是何人何景。</p>

但姜沃一直觉得,对于见过武皇,在武皇手下做过官员,甚至为武周一朝的建立写过《上大周受命颂表》的陈子昂......这首诗,写的是武皇。</p>

而且是那个最终发现自己后继无人的武皇。</p>

以武皇的政治智慧,在她最终选择再次立李显为接班人的时候,她应当就明白了,武周,终究只会有她一代了,所以--</p>

"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。"</p>

"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。"</p>

史册之上,千百年过去了,在某种意义上,武皇依旧是孤身一人。</p>

姜沃点了陈子昂的名字,对礼部尚书许圉师道:"这个人我想见一见。"</p>

这次或许陈子昂还会写出这首诗。</p>

但于她的帝王来说,不会再是'后不见来者,天地独怆然'。</p>

推荐阅读: 三国:开局接盘刘备,再造大汉王朝 风起于微末 穿成外挂后偏执反派对我上头 都市之最强阔少林峰 那年我双手插兜,才知道什么是长生无敌 年过三十 抗日之烽火连天 苍穹诀 乾坤剑神 人间苦
https://www.62yo.com/
https://www.yzxdt.com/
https://www.ntsffz.com/
https://www.stthbg.com/
https://www.fxycd.com/
https://www.jjnhhb.com/
https://www.cofcowx.com/
https://www.jzkfc.com/
https://www.corours.com/
https://www.isxww.com/
https://bbs.tahua.net/glt/
https://bbs.211600.com/amx/
http://hea.cn/mxx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