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真是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。</p>
朱元璋虽然此刻越发的看不惯朱允文,但朱允文都已经到门外了,便也就开口说:</p>
“进来吧!”</p>
朱允炆进来之后,直接对朱元璋行了一个大礼,朱元璋面无表情挥了挥手,示意他站起来。</p>
朱允文有些惊讶,他不明白朱元璋为何突然对他如此的淡漠。</p>
“既然你来了,咱也就问你一个问题,这奏章,你且看看,觉得该如何处理较为稳妥!”</p>
朱允文接过奏章,仔细看了看,心想这是一个好的表现的机会。</p>
同样的问题肯定已经问过朱允熥,只要自己回答的更好,便能够再次将朱允熥比下去。</p>
于是朱允文开口说:</p>
“皇爷爷,孙儿以为,当立马命令户部,调集湖口县周围其他一些粮食充足的县城,勒令官员们开仓放粮,以周围的粮食救济湖口县和周边几个县所产生的灾民。”</p>
朱元璋点了点头,这个法子是常用之法,没什么奇怪的。</p>
周围几个县的粮食起到一个进水解渴的作用,总比从更远的地方乃至从京城调用员调运粮食过去要好得多。</p>
毕竟距离太远,若是从京城附近把粮食调过去,恐怕灾民都死的差不多了。</p>
朱元璋想到这里,心中有些无奈,原本想着立朱允熥为皇太孙,可现如今这朱允熥面对天下大事,却说不出半个字来。</p>
反而朱允文,倒是能勉强过关。</p>
这让他不禁无奈。</p>
然而就在这时,朱允熥却不屑的笑了一声。</p>
旋即开口说:“想法很好,但我敢断定,周围的一些比较富庶的县城,决然不会拿出多少粮食。</p>
所以这条提议,太过于理想化,实际行动起来恐怕并不会起到太大的作用。”</p>
此话一出,朱元璋眼睛微微一亮。</p>
然而朱允文却眼睛一瞪说:</p>
“这是目前最好的方法,虽然有些弊端。但只要严格执行,并不会出现太大的差错。”</p>
朱允熥淡淡开口说道:</p>
“我敢打赌,周围富庶的县城,接到命令之后,只会拿出少量的粮食敷衍一下,绝不会全心全意的按照命令去支援受灾县城。此举,反而耽搁更好的赈灾方法去实行。”</p>
朱允文又想要反驳,却见朱元璋凝重的问:</p>
“允熥啊,你说周围的县城,不会听话全力支援受灾的地方,是什么意思啊?”</p>
朱允熥笑了笑说:</p>
“很简单,这些县城也要防范可能随时会发生的旱灾,若是他们将粮食拿出来救济灾区的话。他们的地方出现灾情的时候又当如何呀?</p>
为官者,第一条便是要明哲保身。正所谓,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。若是一味的将自己的粮仓打开,去救济了其他地方的灾民,一旦自己的地方发生了灾情,又当如何自处?</p>
简单的说,有粮的县令拿出粮食救济灾区,不会得到朝廷的夸赞和表扬,那只是听命行事。而若是他们的地方,没了粮食,而又出现旱灾。</p>
那么官员则会受到朝廷的处罚,该如何选择,一目了然了吧?这虽然是人性,但也怪不得这些官员呀。”</p>
朱允熥的一番话,让朱元璋沉默了下来。</p>
从洪武元年到现在二十多年来,不少地方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灾情。</p>
而让周边的县城支援灾区也不是一次两次,但每次的效果确实都不尽人意。</p>
直到这一刻,听了朱允熥的话,朱元璋才似乎明白了这个方法的问题出在了哪里,为什么会效果不好。</p>
他微微叹了口气,看向朱允熥的眼神,多了一些欣慰,说:</p>
“咱以前倒是都没有想到过这个问题,今日听你这么一说。顿时茅塞顿开,觉得颇有道理呀。”</p>
朱允文的脸色有些难看,他没想到自己提出的方法,不仅没有受到朱元璋的表扬,反而给了朱允熥反驳的机会,让朱元璋夸赞了朱允熥。</p>
于是不服气的他便开口说:</p>
“那你有什么好的方式?”</p>
朱允熥微微一笑,这个时候倒也是忘记了藏拙,便开口说道:</p>
“我方才所说,周围的一些县城不愿意拿出粮食来支援湖口县的原因,是因为他们做了好事,不会得到表扬。</p>
而一旦他们那里发生了灾情得不到好的处理,反而会受到处罚。这便是根本的问题所在,所以我的方法是,反其道而行之。”</p>
朱元璋立马来了兴趣迫不及待的问道:</p>
“此为何意?”</p>
朱允熥说:</p>
“很简单,皇爷爷下一个命令。让湖口县周围富庶的县城开仓支援湖口县。</p>
哪一个县城拿出的粮食最多,便给这个地方的所有官员们,都记上功劳,哪个县支援的最多则功绩,越多。</p>
这些都会列入到吏部每年对地方官的考核中去,成为考核的加分项。而哪个地方支援的粮食少,则少记一些功劳,甚至不记功劳。”</p>
朱元璋听到这里。立马露出笑容,说:</p>
“此法妙呀,把这奖罚制度运用在这一块,实在是妙,如此一来,这些官员们为了能够在考核中得到加分项,为以后的加官进爵做铺垫,那么必然会全心全意的做出支援,而且更为的主动。”</p>
朱允熥笑而不语,只是微微点了点头。</p>
一旁朱允文脸色难看,一言不发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