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发现,朱元璋死的时候,明初精英居然一个不剩!
这是朱元璋为子孙计,算尽机关,巧为施行的结果。当初追随朱元璋起兵诸将,及为其征召的文耆谋臣,除少数如常遇春、邓愈、胡大海、沐英死于军中,其余要么罹于狱祸,要么被赐自尽,要么疑为朱元璋毒死,得善终者似仅汤和一人。《明史》汤和传说:“和晚年益为恭慎,入闻国论,一语不敢外泄……当时公侯、诸宿将坐奸党,先后丽法,稀得免者,而和独享寿考,以功名终。”做人做到这地步,才保了平安。实际上,低调做人只是汤和“独享寿考”的部分原因;洪武二十三年起,他“感疾失音”,形同废人,朱元璋曾召见之,“与叙里闬故旧及兵兴艰难事”,“和不能对,稽首而已”——人到了这地步,连话都不会说,只会叩头,自然也就可以让他自己老死,不必除掉他了。
其他的人,则不能不是另一种命运。
徐达不仅是明初最伟大的将军,且公忠持谨,无私、识大体,追随朱元璋三十年,功勋盖世,但从不居功自傲,堪称职业军人的典范。朱元璋屡加试探,用各种小花招窥视徐达内心,每一次都不过进一步证明了徐达的高风亮节。但朱元璋绝不会因此释疑。洪武十七年徐达患病,开始,病情看上去很重,像是不起的样子,朱元璋表现得很积极,几次亲往探疾,积极调集医生治疗。治了很久,徐达居然出现了好转的迹象。就在此时,朱元璋忽然派使者赐膳,徐达一见,当即泪如雨下,在内使的注视下吃了送来的东西;待内使走后,徐达密令给他治疗的医生赶快各自逃命。果然,不久徐达就死去,年仅五十四岁。朱元璋闻徐达已死,“蓬跣担纸钱,道哭至第”,下令抓捕所有曾为徐达看病的医生,全部杀掉。此不载于正史,然细节精彩、情理皆然:从朱元璋起初得知徐达沉疴而暗喜,到表演对“布衣兄弟”情深义重的伪善一幕,徐达病情转好令他始料不及,而痛下杀手、毒飨徐达,再到假装悲恸、以惩处庸医为由卸责灭口,笔笔入木三分,画活了朱元璋,我宁肯采信于它。
值得采信的根据,亦因投毒这事朱元璋至少还干过一回。李文忠,位列“功臣榜”第四的大将、曹国公;他是朱元璋姐姐之子,也是除朱元璋后代外朱家唯一骨血,但他并非仗着这层亲戚关系登上高位。史载李文忠作战异常勇敢,“临阵踔厉风发,遇大敌益壮”,屡建奇功;更兼不但能武,而且能文,好读书、长诗文、有思想,以儒将鸣于当世。然而,恐怕就是有思想这一点害了他。建国后他被释去兵权,居家与高士儒者交,忧国忧民,屡屡将所讨论的意见谏达上聪,如劝朱元璋“少诛戮”,对东征日本的计划表示异议,批评宫中宦官太多,等等。一来二去,朱元璋早就不爽。洪武十六年冬,李文忠病,朱元璋也是亲往探视,也专门派人护其医药,翌年三月,正当英年的李文忠不治而故。这次,朱元璋主动指责李文忠是被毒死的,负责治疗的“诸医并妻子皆斩”——滑稽的是,医生们与李文忠素无仇隙,他们为何要冒死毒害一个身为皇戚的大人物呢?——总之,证据消失了。
还有一位也被毒死,那便是被誉为“张良再世”的传奇人物、明初智慧象征刘基(伯温)。刘辅佐朱元璋得天下之事,人尽知之,我们要讲的是天下大定之后的刘朱关系。明建国后,朱元璋累次提出进其爵秩,刘基均坚辞,只接受了远低于其贡献的伯爵封号。要他当宰相,亦不受命。洪武四年,刘基早早引退,回到家乡做老百姓。所以如此,只是出于文人的狷介。问题是,朱元璋为罗致天下人才效力,曾明令:“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,是自外其教者,诛其身而没其教。”刘基的做法,等于带头违抗此令。如果明哲保身,刘基应该改变态度,但史传说他“性刚嫉恶,与物多忤”,“慷慨有大节”,“义形于色”,他佐朱元璋得天下,乃为苍生,功成身退则是为了自我人格的完整,他在拒绝出任宰相时没有虚与委蛇,寻找借口,而是直截了当表示不喜欢、不想干:“臣疾恶太甚,又不耐繁剧。”对此,朱元璋衔之颇深,几年后还借故暗示刘“忠臣去国,不洁其名”。
<strong>耆旧中独享寿考的信国公汤和</strong>
汤和是朱元璋打小的玩伴,在功臣耆旧中独享寿考。之能如此,一因汤和特别谨慎,“入闻国论,一语不敢外泄”,二是他“感疾失音”、形同废人。